教学管理
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教学工作  教学管理

马克思主义学院《课程目标达成度报告》填写指导(大纲)

2022年06月13日 浏览量: 7088 来源: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: 发布: 马克思主义学院

一、基本宗旨

“课程目标达成度”的本质在于“确定细化目标”、“分类综合评价”、“弱项达成为要”,解决课程目标不明、一揽子评价的缺陷。

1.“确定细化目标”就是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特定课程的教学目标,具体内容就是达成度报告中的“二、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”。培养方案都要事先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(即具体课程支撑人才培养目标情况),然后撰写符合专业培养要求、课程特点的具体目标陈述。报告中的“权重”,也就是该门课程对应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情况,就是培养方案中课程与培养目标对应关系HML的数字化。也是达成度报告中“四、课程目标期末考试分布”的重要依据。课程目标一定可达、可测!

2.“分类综合评价”包含两个方面:一是课程的达成不仅有考试考核等客观评价,也要有教师、学生等的主观评价,这就是达成度报告中“五.1”、“六.2”、“六.3”等部分的计算与判断分析;二是课程目标需要不同的考核方式进行评价,一般包含课堂表现、作业、论文、线上学习情况、实验实践等过程性学习情况考核、期末考试测评等结果性考核组成。这个要在课程大纲(六、七两部分)的制定中事先明确好,也是达成度报告“三、课程目标评价方法”的填写部分,也是后面计算达成度值的重要依据,必须高度重视。目标与评价环节的对应情况要慎重作出选择,一般遵循“多而不全”的划√原则,不能过粗(不合教学实情)过细(后面难以计算)。

3.“弱项达成为要”是说课程目标有多个、分别对应多种考核方式,课程结束后根据各目标的考核方式分目标计算其达成度,各目标的达成度肯定不相等,但也不能差距过大,整个课程的达成度是由表现最差的那个目标(达成度最小)来确定。即由弱项来决定课程的整体达成情况,此即达成度报告“五.2课程成绩考核评价结果”的计算。

二、前期基础工作

1.课程教学大纲的修改与完善,这是整个课程目标达成度填写的基本依据,重点就是课程目标要细化精准、可达课程(二)、评价方法要合理,切实能够衡量课程目标达成(六、七)

2.期末试卷命题。期末试卷的组卷原则就是要围绕课程目标,每个题目都要对精准对应相关相关课程目标进行考核。具体就是针对前面的“权重”划分达成度报告“四、课程目标期末考试分布”。这个要在达成度报告计算之前做完,最好是在组卷时就已经确定好。(课程目标、试卷、考试分布完全一致化

三、填写与计算方法

第一部分:“课程基本情况”。这部分问题主要有两个,一是考核方式,这要与后面的评价计算、评价方式中划的√、课程大纲相一致起来。二是“课程目标达成期望值”。这其实是相对主观的由任课教师制定的一个数值。一般依据试题难度、学生情况等综合考虑,也类似于成绩的平均得分率,一般都要在0.7及以上(低于0.7,要求太低了!高于0.85,则说明课程的高阶性不够)。

第二部分:“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”。这个基本就是搬自课程大纲,问题在于“权重”的设置,这要查看培养方案(课程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),由教研室主任等确定数值,也是组卷工作的依据。

第三部分:“课程目标评价方法”。这个也来自课程大纲,前面已述。

第四部分:“课程目标期末考试分布”。这个理应在组织试卷时就根据“权重”事先确定,不合规的做法是根据试卷把题目分配给各个目标。试卷情况不同操作起来会有很大差距,也是后面计算分值(得分情况)的一个重点、难点。理想的试卷是:单题分值不是太大,每个题目只对应某个考核目标,第二部分的“权重”与这里的“目标分值”相一致。若是存在一题对应多目标的情况,尤其是大题、论述题,甚至只有一个课程论文的考核,那么后面计算达成度就相当困难或是很粗放。

第五部分:“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”。这是整个达成度报告的重点、难点,当然要建立在前面一切基础之上的。

1.教师、学生评价结果。这部分是利用问卷、访谈等方式,从学生上课、教师授课角度主观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。这里存在一个老师们普遍忽略的问题,学生要提前(课程授课之初)明确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。问卷要针对课程各目标的具体描述展开问题的编制,《达成度报告》中说要“分为五档:完全实现、较好实现、基本实现、较差、很差;分别赋分:10.80.60.40.2”。计算方法是:将样本(也可全部学生)数据(根据前面的赋分值)输入excel表格,分别计算“有多个问题组成的”分目标的“样本均值”。整体课程评价取各分目标评价中的最小值。教师的评价方法类似,就是问题问法不同。

2.课程考核成绩评价结果。要分目标进行。首先确定“评价环节”和“权重”,“评价环节”来自于前面(最终还是来自课程大纲)。这里的“权重”总体上也来自于课程大纲(七),说总体上,是因为各分目标并不全部使用所有的“评价环节”。而且这个“权重”是事先确定的,决不能根据后面的“目标分值”之比“倒推”出“权重”,那样做反而相当于没有“权重”了。课程大纲(七)规定了整个课程目标评价环节间的理想“权重”,如果一个分目标完全使用所列出的各种“评价环节”,那么它们之间的“权重”就是标准的、规定好了的“权重”(之和为1)。见下例中的目标3。分目标若有“评价环节”存在缺项,则缺项的“权重”分布在其它评价环节的“权重”中,一般不改变期末考试这一评价环节的“权重”。见下例中的目标1、2。确定“目标分值”和计算“实际平均分”是关键,这个计算好了,后面的“目标达成评价值”就好办了。建议“目标分值”都用百分制,各分目标中相同“评价环节”对应的“目标分值”之和为100分。假若,目标1和目标2都有“平时成绩”这一个“评价环节”,那个两个“目标分值”之和是100,这里的问题是要划分好哪些“平时成绩”评价目标1,哪些“平时成绩”评价目标2,这个可以在大纲中提前制定,也可在成绩记录上作出说明。再如,3个目标都由“期末考试”这个评价环节,那么前面的“期末试题分布”分值就是这个表里的“目标分值”。

 

课程目标

 

评价环节

 

权重

目标分值

实 际 平均分

目标达成评价值

 

 

 

课程目标 1

平时成绩-1

50%

50

46.05

 

 

0.75

期末成绩

50%

50

29.13

 

 

 

课程目标 2

 

 

0.70

实践成绩-1

50%

50

43.43

期末成绩

50%

30

16.11

 

 

 

课程目标 3

平时成绩-2

20%

50

46.05

 

 

0.72

实践成绩-2

30%

50

43.43

期末成绩

50%

20

10.98

期末试卷“实际平均分”的计算也是关键(很复杂、要细心),就是分别计算各目标所分布的试题的全部学生的平均成绩。所有分目标的期末考试的“实际平均分”之和等于整个试卷的总体平均分。建议可以将试卷的所有成绩(每一个对应考核目标的小项得分)统一放在excel表格里,然后分别加总、取均值即可。分目标达成度等于该目标所有评价环节达成度的权重之和(“实际平均分”/“目标分值”*权重,求和)。假如,目标1由平时成绩(50%)和期末成绩(50%)评价,“目标分值”分别为50/50,“实际平均分”分别为45/36,则目标1的达成度=45/50*50%+36/50*50%=0.45+0.36=0.81。

课程目标达成度为所有分目标达成度的最小值。

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值(柱状图)可以excel表格制作。

第六部分:“课程总结与改进措施”。这部分就是对前面所有数据的一个综合比较分析。

1.课程考核成绩评价分析。主要是将第五部分得到的课程目标达成度与课程目标期望值相比较。因为整个课程的目标达成度取决于“最差”的那个目标达成度,可以进一步分析哪些评价环节的成绩“拖了后腿”,问题出在哪里,如何改进。

2.一致性评价分析。是就前面“五.1”的数据和课程目标达成度之间的相互比较,也就是两个主观评价之间的差距、两个主观评价和“客观总体”评价之间的差距。若存在较大差距,说明教与学间的主观感受存在差异,说明学生的自我感知和客观效果存在差异。这部分存在理论上的可靠性。

3.合理性评价分析。是一个事后对课程目标、评价方式的一个综合性反思性评估。

4.个体评价分析。是分析班级学生中的特殊情况,反思教学中是否顾及了绝大多数学生。

5.课程的持续改进。综合整改分析,提出课程改进意见,包括评价方式的改进,试卷质量的改进,授课方式的改进,学情分析的改进等等。


附件5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《课程名称》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报告

一、课程基本情况

 

课程名称

课程代码

课程类别

学 分

理论学分

实践学分

授课时间

授课专业

授课年级

考核方式

选课人数

参评人数

课程目标达成度期望值

任课教师

评价责任人

评价参与人

 

二、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

【权重根据《课程教学大纲》中的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权重填写。

毕业要求

毕业要求指标点

权重

课程目标


 

三、课程目标评价方法

【评价环节如:平时成绩、章节测验、小设计、课程论文、期末成绩等,在课程目标考核对应的考试环节的表格中打

评价环节

课程目标1

课程目标2

课程目标3

课程目标N

评定方式1

评定方式2

评定方式N

 

四、课程目标期末考试分布

【请根据试题数量制作本表,在每道题的下方标注该题分值,并在与课程目标对应的题号下方打

 

试题号

 

合计

 

 

1

2

3

4

5

6

7

8

9

10

1

2

3

4

5

6

7

8

9

10

1

2

目标分值

课程目标 1

课程目标 2

课程目标 3

课程目标 N

 

:本课程目标保持与课程目标评价方法中内容一致。


五、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

1.教师、学生评价结果

 

  

课程目标

教师评价

学生评价

综合评价

课程目标1

课程目标2

课程目标3

课程目标n

整体课程目标

 

 

  

1.根据课程目标制作调查问卷,分为五档:完全实现、较好实现、基本实现、较差、很差;分别赋分:10.80.60.40.22.教师评价指任课教师对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的主观评价,如有多名任课教师,取最低值;3.学生评价指学生对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的主观评价,取学生样本的平均值。整体课程目标取课程分目标的最低值。】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注:以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果按照一定权重(如:4:6)综合评价课程目标达成程度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2.课程考核成绩评价结果

评价依据:填写通过考核什么内容实现课程目标的评价。目标分值:对应考核环节的满分。权重:对应考核环节在对应的课程目标中的权重, a%+b%+n%=1。 实际平均分:为参与评价的学生在该环节的平均分。目标达成评价值:实际平均分/目标分值权重整体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值:为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值的最小值。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值柱状图:用来比较各个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。


 

 

课程目标

 

评价依据

 

评价环节

 

权重

目标分值

实 际 平均分

目标达成评价值

 

 

 

课程目标 1

评定方式1

a%

评定方式2

b%

评定方式N

n%

 

 

 

课程目标 2

评定方式1

a%

评定方式2

b%

评定方式N

n%

 

 

 

课程目标 3

评定方式1

a%

评定方式2

b%

评定方式N

n%

 

 

 

课程目标 N

评定方式1

a%

评定方式2

b%

评定方式N

n%

整体课程目标


课程目标

评价依据

评价环节

权重

目标分值

实际平均分

目标达成评价值

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值

达成值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期望值

1

0.9

0.82

0.85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0.84

0.8

 

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值

0.7

 

(柱状图)

0.6

0.5

0.4

0.3

0.2

0.1

0

课程目标1

课程目标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课程目标3

 

六、课程总结与改进措施

1.课程考核成绩评价分析

【请在此处说明课程考核成绩及课程目标达成值是否达到期望值,分析课程目标是否实现,并提出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】

2.一致性评价分析

评价内容

一致性判断

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

完全一致

一致

基本一致

不一致

学生评价结果与课程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

教师自我评价结果与课程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

学生评价结果与教师自我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

3.合理性评价分析

评价内容

合理性判断

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

完全合理

合理

基本合理

不合理

课程目标定位

课程评价方式(包含考核方式、考核内容、评分标准、与课程目标的关联性等)

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指标点和权重

4.个体评价分析

【根据学生成绩分布,针对成绩靠后、需要帮助的学生,分析原因,改进教学方法,并在后续教学中予以帮扶。】

5.课程的持续改进

【针对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师资队伍、教材建设、硬件条件等阐述课程的改进措施。】

七、相关说明

1.对不适合做量化计算的课程进行说明。2.说明选课但不参与评价的原因,如没有完成教学环节。3.其它说明】